不光榮也需要檢討

人有時候也許不得不糊弄別人,卻必須誠實面對自己。《蘋果》的定位,雖然無意存心要不適合兒少,但本來也就不是一份專門辦給兒少閱讀的媒體。而且,所謂的適不適合兒少,究竟是成人的判斷?或是兒童與少年的判斷呢?絕大多數成人當他們還是兒少時,對於真實世界的認識,往往遠超過他們父母所以為或所期望的,孩子也常在心中暗暗嘲笑成人大驚小怪或無知。但是,一代接著一代,都是這樣演的,成人覺得安心,孩子較不尷尬,彼此心照不宣。得到「金芭樂獎」當然不是什麼光榮,《蘋果》的確有很多需要被批評與自我檢討之處,但怎樣的報紙才最適合兒少閱讀?是《國語日報》?還是《人間福報》?新聞內容涉及性與血腥是腥羶色,渲染政治對抗與製造族群仇恨,或是對權力鬥爭進行細節描述乃至憑空想像,又是什麼?圖像對視覺的衝擊,和文字在心靈刻蝕,差別又在哪裡?

世界複雜非無菌室

報紙也許可以在人為包裝下猶如無菌室,但真實的世界有光明有黑暗,還有非黑非白的各種顏色,成人是要禁止兒童與少年走出無菌室?還是要費心輔導他們活在這個複雜的世界? 兒少團體長期關切媒體對兒少的影響,令人敬佩,頒給《蘋果》「金芭樂獎」,也符合許多人的認知,我無意辯解。但沒了這類新聞,世界不會因此無菌,成人不會比較安心,因為,古早時代的孩子會偷偷看「小本的」,現在的孩子有網路,大人以前做過的事,他們也仍會做,只是載具不同。

 

V媽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媽@維多利亞國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